運動傷害營養補充

不管是運動員還是一般運動愛好者,運動傷害的發生在所難免,除了治療和休養,飲食部分能做些甚麼來更積極的幫助身體恢復呢?

接下來我們會分成三大部分依序說明:

  1. 傷害恢復的基本熱量、三大營養素攝取原則
  2. 依據損傷部位額外補充的營養素介紹
  3. 依受傷急性期、中期與後期營養介入重點

一、傷害恢復的基本熱量、三大營養素攝取原則

▍傷害恢復的營養攝取

盡可能維持肌肉量,避免增加不必要的體脂肪,以利重返運動場時盡快恢復運動表現。此時期的營養補給,需要注意與復健或訓練的訓練量、頻率、類型,個別化設計營養素比例。

 

▍損傷期間的生理現象

受傷後,身體需要啟動免疫系統修復組織,腎上腺素、昇糖素等賀爾蒙分泌增加,並引起肌肉蛋白的分解、肝醣分解、醣質新生和脂肪的氧化以修復患處。此時身體分解代謝較強,使肌肉流失,若有固定之患處也容易肌肉萎縮,然而損傷後的賀爾蒙訊號,易引起葡萄糖耐受不良,進而增加脂肪囤積

 

一份分析足球員ACL損傷的個案報告,損傷初期以低碳高蛋白飲食為主,非脂肪組織減少了5.8公斤(軀幹減少12%,固定的患處減少13%,非固定肢段減少7%),脂肪增加了0.8公斤。傷後第8週,開始介入肌力訓練,飲食轉換成適度碳水化合物及高蛋白飲食,初期以軀幹與非固定肢段的進步較明顯,第12週後開始固定的患處,也逐步增加非脂肪組織。

*非脂肪組織=脂肪以外的成份(肌肉、水份、骨骼等)重量。

 

營養計畫盡可能做到抑制分解訊號,並預防營養素缺乏(發炎修復是浩大工程,若資源不足會延宕恢復時間),最後在加強補充原料以利組織重建!

▍熱量與三大營養素

傷後(包含手術)注意充分熱量與巨量營養素,以維持新陳代謝、能量供應、血紅素生成、瘦體重與骨質維持、免疫調節與預防氧化損傷。

 

熱量需求:

預防損傷期間肌肉流失,建議熱量目標至少大於 25~30 大卡/公斤 ,注意過多熱量可能會導致脂肪累積。

 

蛋白質需求:

除了足夠熱量,足夠蛋白質也有助於減少肌肉蛋白流失。

 

蛋白質建議量:

至少 1.6 克/公斤,理想建議為 2~3 克/公斤。預防非脂肪組織的流失,考量代謝壓力與減少活動量,單次攝取 35~40 克蛋白質有助於肌肉蛋白生成。

 

優質蛋白質來源:

豆、魚、肉、蛋、奶、高蛋白。個人經驗,可攝取無調味乳清或植物蛋白粉,以增加食物單位體積的營養密度。舉例來說,無加糖優格中加入無調味乳清(質地會變稀),再添加莓果就是傷後恢復很棒的餐點;400mL豆漿其中蛋白質約15克左右,加入無調味大豆蛋白粉(常見一湯匙25克蛋白),提升食物的營養密度。

 

當然要用紅茶去搭配無調味蛋白粉,也是可以的唷,就變成無醣鮮奶茶或豆漿紅茶的口感,選用無調味是為了避免蔗糖素、香料破壞腸道菌叢,進而有利於恢復期間的營養吸收。

 

補充說明

▲ 白胺酸Leucibe和HMB是否需要額外補充?

白胺酸:

一般來說,當攝取的蛋白質來到 20~35 克時,其中就含有大量白氨酸(2.5- 3克),因此正常攝取蛋白質的前提下,不一定額外再補充白胺酸。

 

HMB:

白胺酸的代謝物,建議劑量為 3克/天,有助於受傷、老人、臥床10天的人其蛋白質與膽固醇合成、生長激素分泌、IGF-1 mRNA合成。然而在蛋白質攝取充分的前提下,是否額外補充HMB會有更好的肌肉恢復效果,則需要待更多研究來探討。

 

醣類需求:

組織發炎、修復期間重要的能量來源,具有節省蛋白質的作用。

 

醣類建議攝取量:

3~5 克/公斤,約佔 55%總熱量。臨床上需依恢復狀況、活動量等仔細拿捏,患處固定的期間,胰島素敏感性下降,使得高血糖對身體低度發炎的刺激。

 

醣類建議型態:

建議原型食物、富含膳食纖維的型態,避免精緻糖。舉例來說,多選用五穀飯、地瓜、玉米、栗子取代麵條、白米飯,或是用餐順序遵從菜→肉→飯。

 

脂肪需求:

Omega-6脂肪酸提供免疫反應、修復所需要的細胞因子,Omega-3脂肪酸的抗發炎與免疫調節作用,有助於避免長期發炎,預防損傷帶來的代謝紊亂,提高胺基酸合成與胰島素敏感性。

 

脂肪攝取建議量:

0.8~2克/公斤,Omega-3脂肪酸額外補充約2~5克,至少15天。研究顯示,足球聯賽ACL受傷的運動員補充5克魚油膠囊,有助於傷口恢復且保留肌肉量。

 

脂肪建議型態:

炒、煎肉的烹調用油選用玄米油、酪梨油、苦茶油;水炒蔬菜可以選用橄欖油;涼拌蔬菜可以搭配亞麻仁油、紫蘇油、印加果油;日常點心選堅果種子、巴西莓、奇亞籽,既有豐富脂肪酸又有膳食纖維。

 

修復期間避免油炸、炭烤等容易造成氧化或發炎反應的烹調方式,而富含棕梠油的加工零食也淺嘗即止,才能讓損傷修復快速。

 

二、依據損傷部位額外補充的營養素介紹

▍骨骼

我目前常接觸到的骨骼運動傷害,多半都是應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,而實際上在運動科學研究中,應力性骨折在運動傷害的發生率估計在 6.5~9.7% 之間。應力性骨折的許多成因,常與能量攝取不足有關,維生素D、鈣的缺乏,也會提高骨折風險。

 

維生素D不只促進鈣質吸收也預防骨折發生,同時參與多種生化代謝、調節體內900多種基因表達, 影響著人體的免疫系統、抑制特定腫瘤基因、調節神經功能(神經滋養因子基因表現)、葡萄糖代謝、骨代謝……等,因此預防運動員缺乏維生素D,有助於運動表現提升或傷害預防

 

維生素D需求:

沒有研究證據顯示,運動員的維生素D需求高於一般人,但長期承受高訓練量的運動員,一旦缺乏維生素D,很容易發生運動傷害。

 

運動員以骨骼健康為目標,建議血清維生素D 25(OH)D 的濃度至少為 50 nmol/L。

 

建議攝取量:

研究顯示,運動員每天補充 800 IU 25(OH)D 和 2000 mg 鈣時,應力性骨折發生率下降20%(與未補充組相比)。

 

*應力性骨折:

由於異常的或重複性的外界應力使骨頭產生裂痕,只需休息就可以長回來;典型的應力性骨折,常見於活動量突然增加、骨質疏鬆症、過度訓練。

 

▍肌肉

研究顯示,鐵人三項運動員補充肌酸可降低 TNF-α、干擾素-α (IFN-α)、IL -1β 和 PGE2 (與未補充者相比);足球運動員無氧衝刺測試發現,補充肌酸組在運動後的TNF-α 和 CRP降低;損傷後的復健訓練,搭配肌酸可讓因固定而萎縮的腿部肌群,有更好、更快速的肌肥大效果。

 

肌酸的功能:

① 增加細胞水合狀態與衛星細胞活性

② 提高肌肉中肌酸儲存於肌肉

③ 訓練後的抗發炎能力(降低TNF-α、IL-1β 或 NF-κB)

④ 避免因損傷而固定的患處GLUT-4下降。

 

肌酸攝取建議量:

0.3克/公斤使用3~5天,之後使用0.03克/公斤。

 

▍肌腱韌帶

膠原蛋白是肌腱和韌帶的主要成分,由甘氨酸、脯氨酸、羥賴氨酸和羥脯氨酸以三股螺旋交連構成,當膠原蛋白原料充分,有助於膠原蛋白的合成,並強化韌帶-肌腱結構。負重訓練可以刺激膠原蛋白合成增加,於運動前補充15克水解膠原蛋白,可助於膠原蛋白合成(研究觀察到,此時血液中前膠原肽酶 Procollagen peptidase 使膠原蛋白合成增加兩倍)。

 

在2名左前十字韌帶斷裂菁英橄欖球員個案報告中提及,連續24週補充明膠(10 克/天)和維生素C(250 毫克/天)以及肌酸(術後頭5天 20克/天,之後 3克/天)和白氨酸(3克/天),兩名球員認為受傷組織的肌肉流失少(分別只流失0.8、0.3公斤),也在第24週時腿部力量恢復到最大值。

 

單純服用維生素C是否有幫助呢?目前沒有研究證實,維生素C有助於膠原蛋白合成與預防損傷。

 

▍腦震盪Sports-Related Concussions (SRCs)

腦組織受到顱骨包圍保護,運動期間可能劇烈衝撞、跌落,撞擊力道可能使顱腔內晃動導致腦組織損傷。腦組織損傷會引起鈉、鉀和鈣離子失調,特別是創傷後神經細胞去極化和鉀離子外流,觸發更多的興奮性神經傳導物質 Glutamate 釋放,活化 NMDA 受體,大量鈣離子隨之流入神經元,引起高活性氧化物 (ROS) 產生,此 ROS 誘發一連串發炎與氧化反應,此時抗發炎恢復電解質平衡,是主要的營養目標。

 

魚油、薑黃素或其他植化素,都可能幫助減緩神經發炎,並促使腦神經滋養因子(BDNF) 修復損傷,並使神經傳導物質濃度恢復正常,改善傷後認知功能異常。然而相關的人體研究比較缺乏,待更多研究整合更完整的建議。

 

魚油攝取建議量:

腦震盪後立即開始,每天 10毫克/公斤的 EPA 和 DHA(比例2:1)或單獨補充 DHA 每日 10毫克/公斤。

 

B群中的核黃素B2與菸鹼酸B3,不但參與能量代謝也與人體代謝、壓力、免疫反應有顯著關聯,不過沒有建議額外高劑量補充,可透過均衡飲食來達成需求。

 

鎂參與人體多種生化代謝,研究顯示腦部創傷後長達4天鎂的濃度偏低,此高耗能需要修復的時期缺乏鎂,會使腦部發炎問題雪上加霜,補足鎂使其與ATP具有生物活性,以利穩定粒線體功能與氧化磷酸化的生化代謝。

 

鎂建議量:

300毫克鎂,搭配B2 400毫克有助於減緩創傷後的偏頭痛發生頻率。

 

維生素C、E都具有抗氧化效果,目前研究尚無完整的建議量,因此可優先以食物攝取為主,像是奇異果、芭樂、堅果種子…等。

 

維生素D缺乏,可能會影響損傷恢復,建議量為每週50000 IU。

 

肌酸的抗發炎效果也可運用於腦震盪,建議量每日 0.4克/公斤,減緩頭痛、頭暈、疲勞與認知功能障礙。

 

三、依受傷急性期、中期與後期營養介入重點

運動前、中、後的營養補充,有助於傷害預防。若發生運動傷害,熱量與三大營養素攝取足夠,是最根本的原則,除了依據損傷的組織強化攝取特定營養素,也考量受傷急性期(48~72小時)、中期(第4~30天)、後期(第1~6個月)不同的營養目標。

 

急性期:

不過度抗發炎,攝取足夠能量以利免疫反應修復組織。

 

中期:

食療抗發炎,避免過度發炎影響到醣類代謝、骨骼肌流失、脂肪囤積等問題。

 

後期:

強調體重控制與預防組織流失,並輔助復健期間的組織原料供應。

 

以上為大方向討論原則,細節的部份仍需要個別說明。每個人損傷後面臨的困難都不相同,有些人因為活動量減低、消化或腸胃狀況有不適感;有些人因為無法參與訓練、或擔心未來運動生涯,處在高心理壓力、難以入眠;有些人因為疼痛而干擾復健……等,這些都可以整合醫生、治療師、教練、心理師與營養師的專業,共同設計個別化菜單,以利受傷者有好的回場計劃唷!

Close, G. L., Sale, C., Baar, K., & Bermon, S. (2019). Nutrition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njuries in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nutrition and exercise metabolism, 29(2), 189-197.

 

Cordingley, D. M., Cornish, S. M., & Candow, D. G. (2022). Anti-inflammatory and anti-catabolic effects of creatine supplementation: A brief review. Nutrients, 14(3), 544.

 

Gorgey, A. S., & Dudley, G. A. (2007). Skeletal muscle atrophy and increased intramuscular fat after 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. Spinal cord, 45(4), 304-309.

 

Knechtle, B., Jastrzębski, Z., Hill, L., & Nikolaidis, P. T. (2021). Vitamin D and Stress Fractures in Sport: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Measures—A Narrative Review. Medicina, 57(3),